天麻是多年生腐生直蘭草本植物,全株無綠葉,不含葉綠素。地下有肉質野生原生態天麻脂厚的塊莖,呈長扁形,大小不一。塊莖天麻呈長橢圓形,略扁,皺縮而彎曲。一般兩端鈍圓,上端有時帶有枯干殘莖,下端有凹陷呈圓盤狀的根痕,帶數枚膜質鞘。外表呈黃白色、黃棕色或黃褐色,全身多縱溝,有油點狀的須根痕組成橫向環紋。質堅而緊密,不易折斷。橫切面為牙白色或棕黃色,為半透明體,味略甜帶辛。
在古代就擅用天麻用藥,這些我們從以下幾本書中就能明顯的感覺到: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天麻
別名赤箭、木浦、明天麻、定風草根、白龍皮
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. 的干燥塊莖。春季4~5月間采挖為“春麻”;立冬前9~10月間采挖的為“冬麻”,質量較好。挖起后趁鮮洗去泥土,用清水或白礬水略泡,刮去外皮,水煮或蒸透心,切片,攤開晾干。
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長條形,略扁,皺縮而稍彎曲,長3~15cm,寬1.5~6cm,厚0.5~2cm。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,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紋多輪,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。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嘴狀的芽或殘留莖基;另端有圓臍形疤痕。質堅硬,不易折斷,斷面較平坦,黃白色至淡棕色,角質樣。氣微,味甘。
鑒別(1)本品橫切面:表皮有殘留,下皮由2~3列切向延長的栓化細胞組成。皮層為10數列多角形細胞,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。較老塊莖皮層與下皮相接處有2~3列橢圓形厚壁細胞,木化,紋孔明顯。中柱大,散列小型周韌維管束;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針晶束。髓部細胞類圓形,具紋孔。
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。厚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多角形,直徑70~180μm,壁厚3~8μm,木化,紋孔明顯。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,長25~75(93)μm。用醋酸甘油水裝片觀察含糊化多糖類物的薄壁細胞無色,有的細胞可見長卵形、長橢圓形或類圓形顆粒,遇碘液顯棕色或淡棕紫色。螺紋、網紋及環紋導管直徑8~30μm。
《中藥大辭典》:天麻
別名鬼督郵(《本經》),明天麻(《臨證指南醫案》),水洋芋(《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》),冬彭(藏名)。
出處《雷公炮炙論》
來源為蘭科植物天麻的根莖。冬、春兩季采挖,冬采者名"冬麻",質量優良;春采者名"春麻",質量不如冬麻好。挖出后,除去地上莖及須根,洗凈泥土,用清水泡,及時擦去粗皮,隨即放入清水或白礬水浸泡,再水煮或蒸透,至中心無白點時為度,取出晾干,曬干或烘干。
原形態天麻,又名:赤箭、離母(《本經》),神草(《吳普本草》),獨搖芝(《抱樸子》),赤箭脂、定風草(《藥性論》),合離(《酉陽雜俎》),合離草、獨搖(《本草圖經》),白龍皮、赤箭芝(《綱目》),自動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。
《中華本草》:天麻
別名赤箭、離母、鬼督郵、神草、獨搖芝、赤箭脂、定風草、合離草、獨搖、自動草、水洋芋
出處出自《雷公炮炙論》1.《抱樸子》:獨搖芝,無風自動。其莖大如手指,赤如丹素,葉似莧,其根有大魁如斗,有細者如雞子十二枚,周繞大根之四方,相去丈許,皆有細根如白發以相連。主高山之上,其所生左右無草。
2.《唐本草》:赤箭,此芝類,莖似箭簳,赤色,端有花葉,遠看如箭有羽。根、皮、肉、汁與天門冬同,惟無心脈。去根五、六寸,有十余子衛似芋。其實似苦楝子,核作五、六棱,中肉如面,日暴則枯萎也。得根即生
來源藥材基源: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塊莖。